第23章


第23章

        一大早,长岭村参与集体诉讼的村民们在林志为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地来到了光明县人民法院。

        平时在村里,三宝是当仁不让的带头人,可一进了县城便不由得有些胆怯。他走到最前面的林志为身边,小声问道:“那边请的是市里的律师,咱只有个快退休的,行不行啊?”

        “这么多人都生了病,铁一样的证据,我们不怕。”林志为坚定地说。

        三宝下意识地点点头,片刻后又有些不安地问:“一会儿还要说话,你算当事人还是证人?那些公检法的词,你懂吗?要说些什么呀?”

        林志为说了四个字:“实话实说。”

        常委扩大会议上,梅晓歌开门见山地从农业说起:“农业局这几天辛苦了,到处跑调研。农业现在出现的问题很多,劳动力供应减少,农民都不愿意种地,很多人全家迁走,等老了再回来,也没力气种地,养老怎么办?农村的医疗和交通正在解决,教育还差点力度。这些配套问题不解决,光靠呼吁完全没意义。‘三农’问题全都在桌上,掩耳盗铃是没有用的,也不是一朝一夕了,我们是滚着雪球上山,万丈悬崖一直都在身边,我不知道有几个人看见了?”

        “每年毕业的大学生连县里都不肯回来,更别说乡下了。上个星期我去原平一个村子,村委会墙上贴着七八个考出去的大学生,村子里的骄傲,没有一个人肯回来,有的过年都不回来。你也不能怪他们,回来做什么,还种地吗?如果有特别好的工作机会,空气好,待得舒服,他们自己就回来了,核心是自愿。农村确实是金山银山,但是必须得让大家看得见、摸得着。不动脑子,总在喊口号,换了我也不回来。”

        梅晓歌言辞恳切,但台下听着的人心里都有自己的小九九。李来有和李保平并肩而坐,小声嘀咕道:“书记天天往你那跑,你得抓点紧呀,别辜负了领导一片苦心。”

        李保平用鼻子哼了一声:“就剩下吃苦了,你们工业招商好招,我都快跑到国道上去拦车了,拉着人就问你种地吗?哎,说真的,你种不种?”

        “我去了种什么,种个法兰厂吗?种一百关五十。”

        轮番自嘲了一顿后,李保平突然有点神秘地说:“我和你说句话,你先别往那边看啊。最近这几次开会,县长和书记的眼神几乎都不交流、不对视,有没有?”

        李来有假装无意地往台上瞟了一眼,正好看到艾鲜枝朝梅晓歌递了个眼神,不禁嘴角一动笑了笑。李保平自然也看到了这个对视,只能自己给自己圆话:“一个炒菜,一个嫌呛,看也是假看。”

        梅晓歌的发言还在继续:“光明县现在种地就是交个朋友不赚钱。每家平均两三亩地,如果是粮食作物,你把人工成本算上,不管能不能丰收都是亏本的。不算人工盈余,顶多也就千把块钱,这还是按丰收年来计算。靠天吃饭,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壮劳力现在干什么不能挣到两千?种地太辛苦而且钱少,所以村民进城务工,农业大学的毕业生很多都改行了。李保平你总在看表,是不是饿了?”

        四周传来一阵笑声,李保平立马坐直了身子,不敢再有小动作。

        听见屋里有笑声,站在后门门口的江霞和袁浩不约而同地朝里面看了一眼。待梅晓歌继续讲起粮食安全的问题后,袁浩凑到江霞身边小声问道:“哪天吃你的喜糖啊?”

        “谁呀?”江霞不明所以地反问。

        “财政局那个新分配来的小伙不是在追你吗?听说快订婚了,是不是?”

        江霞轻叹一声:“我快三天没洗头了。天天跟着县长跑,哪有时间谈恋爱?还订婚。你呢,什么时候领证?”

        袁浩也是一脸苦相:“书记最近就差住到各个村里了。污染的厂子要关,地要找人种,县委办天天加班,对象也见不着,搞不好我都快分手了。”

        说完,两人又再次望向了台上的梅晓歌。此时,他的发言已经进行到了具体落实的阶段:“农业的问题以前是温水煮青蛙,看着没那么急迫,干好了也没什么响动,面子挣不到。但是各位,如果再没人去关心它,连锁反应的口子一旦捅破,后面是补不起窟窿来的。党的干部决不能干那些眼睁睁看着有问题却视而不见的事情!我建议先在原平和鹿泉两个乡搞试点,村委会介入,既要不遗余力支持企业,也要保护好农民的利益,不着急不行了,环保那边关停了不少厂子,宜早不宜迟,得赶紧把农业的饭碗补起来。”

        提到了试点乡镇和措施,艾鲜枝在一旁提笔记录了一番,这几句话是接下来全县工作的重点。

        不过梅晓歌的发言并未就此结束,提出了工作方向后,他未雨绸缪地指出了今后可能出现的隐患:“但是越着急越不能慌,种什么一定要想好、确定好,放长线。我特别害怕三个一:一刀切、一窝蜂、一拍脑袋。必须稳扎稳打,搞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场,真正站在农民的利益和角度,尽全力解决农业相关问题。笨办法,先别去想哪天能结果子,我只管今天的小树苗种没种。”

        叶昌禾今天和乔胜利并肩而坐,他悄悄向乔胜利问道:“马市长是怎么回事?”

        “怎么了?”乔胜利不知道他在暗示什么。

        “全省医改交流会,前两天不是说好要来县里讲话吗,又不来了。”

        看来叶昌禾也听到了传言,但乔胜利不想聊这些,捕风捉影,毫无意义。于是他淡淡地回了一句:“可能是领导忙吧。”

        “说是去了九原县。”

        “是吗?”乔胜利的反问意味深长。光明县和九原县的环保账还没算明白,马市长难道要提前站队?乔胜利不禁抬头看向了梅晓歌。他并不知道,这些传言和猜测已经不能撼动梅晓歌的决心了。

        梅晓歌庄重而恳切地说道:“很多事情都一样难,容易做的也不用我们开大会说了。包括环保治污,没有挽救意义的高污染企业必须关停,马上,立刻。我刚来光明县的时候就面临这个两难,一边是环保一边是发展,弯弯绕,最后其实只有一条路,那就是破釜沉舟。说实话,一个农业一个环保,这两个事情我完全可以不做,做成那天我可能也离开了。一任主官最多最多待满五年,我是个外地人,时间一到坐车就走了。你们大多数都是本地的,还遇得见在那些污染土地上过日子的村民。在县医院,在信访局,等退休以后,再在街上碰到了,你敢面对面直视他们的眼睛吗?你敢看那些眼神吗?后半辈子无数个日日夜夜,你们都要被这样的眼神盯着,大家睡得着吗?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如果我们连这一点都忘了,党性就丢了。我们得对得起光明县三十八万的老百姓,对得起党,对得起手里的权力,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祖宗和子孙后代。今天你和我做的每一件事情,以后都会印到县志上,白纸黑字,谁也改不了,抹不掉。以后光明县的子子孙孙,要么竖着大拇指夸,要么戳着脊梁骨骂你。”

        偌大的会议室再也没有嘀嘀咕咕的声音,所有人都听着梅晓歌入情入理的讲话。

        “当官就像解题,麻烦就是试题。我其实完全可以不考满分,只混个及格线就可以拿毕业证。离校走人很简单,但是这次不拿满分,光明县连下次考试的机会都没了。麻烦就像是数学题,你不去面对它,就像那些污染企业,它会永远存在。把笔掰断,把考卷撕烂都没用。期中考、期末考,它永远是拉分的那一道题。有的题,你为什么不敢解?因为怕算错。心态很重要,平时你也可以解,做练习的时候,打草稿的时候都可以解,因为错了也没有关系,但是高考只有一次,解错了,你很可能就上不了大学。对吗?”

        “只有当你不怕算错的时候,才不会害怕解题。我在基层干过多年工作,也读过一些书,我很清楚自古以来做官的逻辑,低调和周全才能长久。但是这次不能再低调了,我家的祖坟就在鹿泉乡长岭村的隔壁,已经冒了青烟,官做到县委书记已经够了。我们所做的只要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情,路就是正的。我坚信市委也会有坚定的政治原则立场,我也坚信所谓传说中的谁和谁关系怎么好、谁会保护谁,也只是一种情谊,绝不等于同流合污。楚河汉界,领导会分得很清楚。各位同仁,人生有些难题,我们必须去解。人生有些事情,我们是一定要做的。”

        就在梅晓歌慷慨激昂的同时,县法院民事诉讼法庭也开庭了。作为原告方当事人代表,林志为按照法庭的要求开始发表陈词:

        “我叫林志为,是鹿泉乡长岭村的驻村第一书记。刚才大家看到的九原县昌盛矿业挖采山体的照片,拍摄那天是我在长岭村工作满三年的日子。我上班的第一天,有同事告诉我,单位有很多所谓约定俗成的规矩,要打破它就会给自己找别扭。他说,等时间长了,我就会明白,很多事情不需要别人站出来阻止你,你就会自觉自愿地去遵守这些规矩。这些规矩包括,遇到事情别莽撞,别冲动,不要当出头鸟。”

        “这个同事还告诉我,驻村是个苦差事,最好不要去。因为你去了什么都不懂,农村的事情很麻烦,比如像跨县污染这种事情,更复杂,你能解决吗?等我驻村以后,确实发现有很多困难,但是村民的困难更多。如果因为复杂就不敢解决,也不去解决,那这个村子要我干什么?”

        “去长岭村之前,我从来没有见过宰猪宰羊。我完全不知道羊被宰的时候,居然不挣扎、不吭声。九原县为了挖矿,把山都挖穿了。污染越来越厉害,如果没人管、没人阻止,再继续下去,生病住院的人会越来越多。今天,这些村民都没法到法院来坐在这里旁听。村子生了病,我得站出来,不能让长岭村变成那只不会叫唤的羊。”

        “来的时候,三宝主任还在问我,说你不懂法律、不懂程序,让你说话,你要说些什么?我说我不懂那些专业名词,我就说实情,将心比心。如果我们把光明县把鹿泉乡把长岭村当成自己的家,把这些生病的村民当成亲戚、家人甚至是自己,谁也不知道更多的人哪天也会突然病倒,如果是癌症呢,谁能扛得住?如果这些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们又会怎么想?”

        林志为面色凝重地望向法官,而旁听席上的三宝、宝根、徐军、刘喜还有所有前来旁听的村民都深情地望着他。在大家的心目中,林志为不是下来镀金的县长联络员,他把自己的心放在了长岭村,是和大家同呼吸、共命运的第一书记。

        此时,九原县昌盛矿业的门口忽然驶来了一辆灰色的考斯特车。车子停在厂区正门口,刚好把一辆载着铁锭的卡车堵在了里面。卡车司机猛按了两下喇叭,考斯特分毫未动。见此情景,司机助手从副驾驶上跳下来,和厂区的门卫一起走到了考斯特车的跟前。

        考斯特的车窗缓缓降下来,司机助手和车上的人简单交涉了两句,忽然转身飞奔回到车上。司机见情势不对,马上问道:“什么人?”

        助手心惊胆战地说:“说是国家生态环境部,什么督导组的!”

        刘大同急匆匆走进来的时候,马广群正拿着桌上的电话指导下属修改发言稿:“‘全力推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后面不要那么啰唆,删掉这一大段,直接接上一二三,‘一是抓好工业产业招商工作’,然后什么什么,一直到‘引进一批高技术含量、高成长性的产业项目’就可以了。二、三、四都不用改,结尾你再过一遍。”

        虽然心急如焚,但电话没挂,刘大同还是不敢轻易开口。不过马广群已经注意到了他的表情,能让他的联络员急成这样,不会是小事。于是,简单地跟电话里交代了几句之后,马广群放下听筒问道:“什么事?”

        刘大同踌躇了一下,绕到马广群身边,压低声音汇报了督导组突访九原的事儿。马广群未置一词,点了点头,便让刘大同出去了。

        办公室里似乎有些过分安静了,映衬着马广群更加纷乱的心。过了一会儿,他的手机在桌上振动起来,屏幕上赫然显示出曹立新的名字。马广群看了看,既没接也没挂,只是默默地摁熄了屏幕。

        手机的另一端,曹立新在县委大楼的卫生间里听着无人接听的提示音,无奈地挂断了。杨主任刚才跟他汇报的时候说,生态环境部这次是暗访,直接去查企业,市里也不知道。

        曹立新有些不相信:“为什么单来九原县,有人举报还是随机抽签?”

        这个问题,杨主任回答不了,他只说有好几个督察组同时行动,省里也来人了,这是他目前掌握的全部情况。

        曹立新收起手机,时间不多了。

        散了会,艾鲜枝边往办公室走边听李保平汇报富硒农业的事。就在这个时候,手机响了,李保平赶忙停下来。但艾鲜枝看了一眼屏幕,调成静音后便让李保平继续。

        打电话的人很执着,一直到李保平汇报完毕,艾鲜枝攥在手里的电话始终在闪烁。而等到李保平离开后,艾鲜枝破天荒地自己把办公室的门关上了。随后她回到座位上,快速接起电话,用一种平时少见的语气对手机那头的儿子说:“我也是开了个会。刚才给你打电话,没影响你工作吧?以后不方便,你直接挂断就行。现在说两句,你那边方便吧?”

        大概是随母亲,艾鲜枝的儿子也是个急脾气。终于轮到艾鲜枝轻声细语地好言相劝了:“你听妈妈说,辞职这个事情没有你想得那么浪漫。现在觉得很潇洒,那是你还没撞过墙,创业哪有那么简单?我见过太多的企业家了,头破血流的不知道有多少,银行这种单位再不好它起码也是旱涝保收。”

        这些循循善诱没能走进儿子的心里,手机里传来了一阵比刚才更大声的嚷嚷。艾鲜枝的语气更软了:“我只是表达一下我自己的建议。小婷怎么样,最近孕期反应还厉害吗?你们月底回不回来?”

        儿子模棱两可的回答中透着不耐烦,艾鲜枝还想再叮嘱几句,没说完电话就被挂断了。她站起来走到窗边,不无失落地轻叹了口气。

        窗外,县委大院一如往常繁忙。小董一路下来,赶在蒋新民走进大楼前迎上了他。其实,蒋新民已经到了一会,只是故地重游,再次仰视这座大楼,不免五味杂陈地踌躇了片刻。

        办公室内,梅晓歌早已准备好了迎接客人的好茶。蒋新民走进这间熟悉的办公室,打量了一圈说道:“哎,这盆花长得这么旺,几年前我来这屋,比现在矮至少小半截。我就不行,养不了花,他们都说我这是火命。”

        “不会养花没关系,会种菜就可以了。”梅晓歌说着递给蒋新民一杯茶。

        蒋新民身上还有机关单位的作风,客客气气地接过茶杯。梅晓歌反倒实在,直截了当地说:“和你我也不客气,现在真的是需要你的支持。你看你是农大毕业的,有专业、有情怀、有理想,关键是懂种地、懂技术,也有规避失败的经验。举贤不避亲,再没有比你搞农业更合适的人选了。”

        对于今天这场邀约的目的,蒋新民早已心知肚明,于是也开门见山地问道:“书记是想做个试点还是样板间?”

        可这两样都不是梅晓歌想要的,只见他笑着摆摆手回答:“那些装点门面的事情,我没兴趣。要是搞面子工程,我就不找你了。发展规模化农业产业,大幅土地流转,如果你来做,你会怎么搞?”

        谈话进入了实质性的阶段,蒋新民反问道:“搞多大?”

        “要看想搞多大。”

        梅晓歌的胆量和气魄让蒋新民为之一振,他思量片刻后答道:“我建议星星点灯,大农场、小农场都要有,企业和家庭也可以并存。作物类别、规模大小不用必须一样。不一样的地,种不一样的东西。”

        梅晓歌继续追问:“劳动力短缺怎么解决?”

        “如果土地流转可以达到一定的规模,机械化程度高,对人工的需求会极少,未来只需很少的人就可以完成工作。举个例子,5000亩地,飞机撒药,全部机械化耕种,12个人足够了,还能规避风险。现在的小工找过来,全都是60岁以上的,万一摔倒怎么办?”

        这个答案反倒有些出乎梅晓歌的意料,他想了想又问:“那我反过来也举个例子,如果规模化产业形成气候,或者说万一未来县城富余劳动力就业困难,怎么解决?”

        “经济作物风险大、利润多,传统作物风险小、利润低。对人工的需求也大不一样。根据地貌统筹种植,百花齐放。比如用一部分洼地去种藕,就业岗位就会翻很多倍。”

        “需要政府解决什么问题?”

        “政策。土地流转到期怎么办?摸着石头过河,上岸以后呢?”

        梅晓歌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这几个问题让他对今后政府在农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有了一个初步的定位。但新的问题马上又涌现出来,他接着问蒋新民:“利润稳定,未来可期,为什么有的企业就是干不下去,甚至是血本无归?”

        “除了前期投入太大,需要有钱、需要懂农业这件事情以外,还得有耐心、有情怀。不喜欢土地、不管不问的,不光农业,什么行业都干不成。”

        这个观点梅晓歌完全同意,于是他抛出了最后一个问题:“除了专业对口,那么多事情可以做,你为什么偏偏要干这个?”

        不同于刚才胸有成竹的快问快答,听到这个问题的蒋新民长舒一口气,感慨地说道:“梅书记可能不会理解,大自然是一个非常奇妙的环境,我每天早晨去地里走一圈,下一场雨,眼看着水稻比昨天长高一截,那种喜悦真的是难以言表。说句实话,现在让我再回县委大院来上班,我不一定愿意。”

        梅晓歌被蒋新民的真挚打动了,他端起茶杯敬道:“样板间也有好坏之分。爱什么才能干好什么,任何职业都一样。希望你成为光明农业的样板间!”

        蒋新民也举起茶杯:“搞拆迁、弄环保我还真不敢打包票,农业这件事情,一定完成任务。”

        伴随着清脆的碰杯声,两人都会心地笑了起来。梅晓歌喝了口茶说:“上次见完你,我和郑三也提过。他还是不懂行,有些犹豫。”

        “越想搞才越犹豫。”蒋新民笑笑说,“以我对他的了解,现在没准已经去试水了。”

        艾鲜枝的家在彧县的一个老小区里。平日她不回来,家里便只有父亲和丈夫张华两个人。这天听到艾鲜枝进门的声音,正在卫生间给岳父理发的张华马上回应道:“十分钟开饭。”

        艾鲜枝循声来到卫生间门口,举了举路上带回来的熟食说:“我买了猪头肉和豆腐干,你俩晚上喝点。”

        “肉得上锅热一下,要不你爸咬不动。”张华边说边小心地修理岳父脖颈上的头发。

        艾鲜枝听了这话,冲着父亲问道:“左边那颗好牙是不是也掉了?”

        听到女儿委婉的批评,艾鲜枝的父亲坐在轮椅上慢慢转过头,不等他说话,张华便抢先替他回答了:“光想喝酒不让刷牙,不听话呀。今天最多一两啊。”

        <div  class="contentadv">        “二两。”老爷子重新正了正头,倔强地说道。

        艾鲜枝家的客厅摆了不少照片,多年来一家三代的生活照记录着小家庭的变迁,而最显眼的位置放的是儿子儿媳的结婚照。

        电视上正在转播北岳省新闻联播,一上来的头条就是中央督察组就环保问题进行突击检查的消息。艾鲜枝没下班的时候就听说了这件事,很多现场的细节传得神乎其神。

        张华端着一锅汤从厨房里走出来对艾鲜枝说:“吃完饭给你四姨回个电话,还是上次那个事情,不论我说什么,她都以为我在糊弄她。”

        “哪个事情?我都忘了。”艾鲜枝给父亲夹了两块热乎乎的猪头肉问道。

        张华解下围裙,坐到桌子旁边说:“她婆家的亲戚,在光明县乡中教书那个小孩,想调到县里,不教主科也可以。”

        艾鲜枝没回应,左右找了找,问醋在哪。张华立马起身去拿,随后问道:“单位组织体检,你检了没有,血糖最近稳不稳?”

        艾鲜枝往嘴里送了口饭说:“下星期去吧,最近事情有点多。我爸血压最近怎么样?”

        张华抽出一张纸巾,擦了擦岳父嘴角沾上的菜叶回答道:“比你肯定是稳多了,就是越来越聋,还老喜欢打听事,我嗓子都要哑了。”

        艾鲜枝看着死死护住酒盅子的父亲,笑着说:“那不挺好,我想聊,他都不理我。和你聊什么了?”

        “除了他外孙子,还能有什么。他们最近回来吗?”

        艾鲜枝瞟了一眼电视,本该主持会议的马广群没有出现在画面里,取而代之的是市委书记谷文章:“重疾需下猛药,新州市一定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开展彻彻底底的环保工作!”

        片刻后,艾鲜枝的注意力回到了餐桌上。想起上午和儿子并不算愉快的电话,她故意拖着长声说:“老婆吐得厉害,怕晕车,安全带勒着肚子不舒服。回来吃不惯你炒的菜,哎呀,小婷是南方人,咱家做得太咸啦——听媳妇话倒是不用人教。”

        看着妻子装腔作势的样子,张华淡淡地笑了笑。他是个慢性子,凡事都想得开:“不来,我还省点事。第一次回来吃饭,包了一上午的羊肉馅饺子,来了非要吃大米饭。我还得现焖,转头菜又凉了,一顿饭折腾了一天。”

        艾鲜枝没接茬,张华明白她的心思大半被电视里的新闻收走了。于是,他默默地去厨房取了个汤勺,盛了碗汤递到艾鲜枝手里。“上个礼拜来家里找你的那几个人是开什么厂的?环保过不了关吗?”

        艾鲜枝依旧没接茬,她喝了口汤,答非所问地说道:“你现在的手法确实是有点咸,也不赖小婷,你自己尝尝。”

        张华自己尝了一口,味道确实重了,但他却不急不躁地说:“明天热的时候兑点水就好了。最近上访的还多不多?”

        话题又转了回来,艾鲜枝明白张华是在担心她。她本不想把工作上的压力带到家里,但显然此刻是绕不过去了。艾鲜枝轻轻叹了口气说:“今天又把大门给堵了,要不早就回来了。”

        “人人都得吃饭,肚子一饿,就要出事。”张华边说边往嘴里夹了口菜。

        艾鲜枝沉思了一会儿说:“就怕还没开席,已经生病住院了。抓环保是最得罪人的事情,吃力不讨好。其实,梅晓歌完全可以留给下一任。”

        张华抬头看向妻子:“下一任没准就是你。”

        “他这是在替后面的人扫雷啊,万一炸响了呢?”说到这儿,艾鲜枝停顿了一下,“有时候我在想,如果换一换,我会不会这么做?我敢不敢?”

        艾鲜枝又想起她和梅晓歌那场未完成的讨论,当时他们还约定有时间要继续深入地聊一聊。不过,现在她的心里似乎已经有了答案。

        周日一大早,小萍带着刚出锅的包子和热粥去看林志为。如此浓情蜜意的早餐,林志为只能狼吞虎咽地猛塞,根本尝不出滋味。三宝催促的电话一个接一个,因为梅晓歌、李来有等一众领导要到长岭村实地考察,马上就到。

        “没一个星期天不加班的。以后提前说,我就不来了,起码不用这么早来。”小萍一边帮林志为整理衣服,一边故意说道。

        “让你昨天来,你又不来,非得今天早起。”心里过意不去的林志为赔着笑脸。

        “我得熬夜备课啊,林书记。”小萍眼睛一瞪说道,“要不你打个电话让教育局别老来听课。徽章戴不戴?”

        “又不是开大会,不用戴。中午给我吃什么?”

        “吃屁。”

        林志为嘿嘿一乐,急匆匆跑了出去。他明白小萍在工作上是个拼命的人,虽然到乡中时间不长,但她的教学水平已经在县里传开了。这事说起来好像跟他没什么关系,每每想起来,林志为心里都美滋滋的。有时候被何老师骂两句,他也甘之如饴。

        站在山坡上,长岭村的数百亩农田尽收眼底。和蒋新民预料的一样,梅晓歌现在看见的这些地块,郑三前几天也来看过,还和三宝讨价还价。俩人初步定了个一亩地五百五的价格,下一步就是村里去跟每一户谈土地流转。

        可事情难也难在这一步,别看平时种地不积极,一说要流转,好多人又大摇其头。别人不说,二嫂就第一个不乐意。因为之前生猪清栏的事,她多少还带着点情绪,这回又说让土地流转,回绝得干干脆脆:“我不愿意往外租这块地,行不行?孩子以后高中住校了,我回去自己种点瓜、种点菜,行不行?不差钱,不流转。”

        当然,这些问题三宝是不会主动说出来的。梅晓歌问到,他就点头说一切顺利。好在梅晓歌前期做了功课,他停住脚步,看着三宝问道:“真的顺利吗?肯定有不愿意的,原因是什么?林志为也说说吧。”

        被书记点了名,林志为上前几步如实汇报了自己了解到的情况:“主要是没有安全感,担心土地租出去,合同一签好几年,心里发慌。”

        “你问他慌什么,又说不上来。”李来有在一旁补充道。

        “还有呢?”梅晓歌追问。

        “除了个别人对之前的其他政策有情绪、有意见,也有个人原因。比如听说邻县土地流转的钱多,也不知道真假,想再观望一下。”林志为接着说道,“劳动力不足是当务之急。隔壁村有的人从县里跑回来种芦荟,干到一半,老板亏钱跑了,城里的工作也丢了,很多村民都担心这种事情。”

        林志为说的每句话梅晓歌都入耳入心,听完这些情况,他诚恳地问道:“在村里,工作上有什么困难?”

        这是让一线的人站出来挑毛病啊,林志为犹豫着看了看身边的三宝和李来有,没敢吱声。梅晓歌把这些细微的举动都看在眼里,他笑了笑对林志为说:“肯定有,说说吧。”

        感受到书记的真诚,林志为思量了一下回答道:“就是婆婆太多。地里种出来的东西归粮食局管,种田补贴有乡政府管,土地归土地局,水沟归水利局,污染有环保局,改造要听财政局的。这还不包括扶贫办和农业局,村民记都记不住,其实这些事情村‘两委’最熟悉,但是什么都管不了。村民不肯回来,不光是土地流转,还有一些政策上的原因。比如几年前搞的示范村,很多人的祖宅都被推倒了,这些年搬到县城里的人,对村里没有什么留恋的,就不愿意再回来。”

        林志为道出了梅晓歌心中的忧虑,他看着远处的田地说:“其实不单单是鹿泉乡的事情。这些年新农村改造,现在就是这样,几千万元投进去,房子盖好,路也修好,但是农民都走了。因为他需要的,你没有;你给的他都不需要。真的要为农民考虑,站在他的立场上。种地也可以有稳定的收入,教育和医疗配套好,别的少折腾他,就这么回事。目光要长远,哪怕现在干不成,我干不成,还有后面的干部。只要方向对了、路对了,肯定有一天可以干成。”

        顺着田间的小路,梅晓歌边走边对身边的林志为说:“你说的很多东西我都不知道。你不来驻村,天天在办公室里待着,你也不会明白。早知道就让县长早点放你下来了。”说完这些,他又转向另一边的李来有:“乱管真的还不如不管。咱们县还好,我看很多地方搞文化小镇、搞景区,按照自己的想象搞一个村子出来,又要报旅游又要报示范村,又要报自然景区,你要追求大自然,又要搞很多塑料花,要的是真的还是假的?”

        “这也是造假。”李来有附和道,三宝也在一旁跟着点头。

        “盖楼房、搞改建也一样,大手一挥,这一片拆掉重建,一个地方到底能盖几层楼?住满了会有多少人,停车场要不要配套,基本的数学题都不算……”正说着,梅晓歌的手机响了。来电的是老熟人曹立新,此刻他已经到了光明县。

        上一次和曹立新见面还是梅晓歌登门去九原县,这回倒了个,梅晓歌一边挑茶叶一边说:“我的茶叶没你的好,将就将就吧。喝绿茶还是普洱?”

        不同于往常笔挺的白衬衫,穿了件灰色T恤的曹立新看上去脸色有些暗淡:“胃有点不舒服,熟普有吗?”

        梅晓歌取了个茶饼,边泡茶边问:“你昨天是被谁给灌醉了,半夜给我打电话,反过来问我找你什么事。”

        “那我是又断片了。”曹立新笑了笑说,“省里九原商会那些人,劝酒太凶了。”

        “你在主场不是很矜持吗,谁劝酒也不喝,怎么一到客场就喝醉?”

        “主要是为对方考虑。到了外地,东道主肯定是热情的,招商你要有态度啊,一杯酒一个项目,我就干脆自己把自己搞醉,别人也省事。人家来了九原县不一样,我得搞接待,得讲政治啊。”

        听着曹立新依然如故的头头是道,梅晓歌笑了笑端着茶水走过来,坐在曹立新身边问:“你这是刚从省里回来?晚上要不要在这里吃饭?”

        “你不是说光明县有家店羊汤好喝吗,过来解解酒。”

        看似轻松的一句话,其实相当不寻常——一直都忙得脚打后脑勺的曹立新会专门跑到邻县喝羊汤?梅晓歌看破不说破地笑了笑:“就你的酒量,啤酒漱漱口就解啦。”

        “我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一滴都不喝,胃和肝全献给招商了。”这句话曹立新说得相当认真。

        “怪不得我们以前的企业都让你给撬走了,我要是领导也得欣赏你。”

        提到这些曾经让他引以为傲的事,曹立新忽然有些落寞。他抿了一口热茶说:“我这个人笨嘴拙舌,又不会拍马屁,不可能重用。在县里干到头,到市里找个小部门,要么去政协搞搞地方志,干到退休算了。”

        “又和我演戏。”梅晓歌察言观色,最近关于九原县和曹立新的传言,他听得太多了。

        “真的。”曹立新感慨地说,“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每天累得要死,老婆都快要离婚了。到了单位也不省心,现在的年轻人没一个好带的,当年我们是怎么干的?领导在里面讲话,我们就在门口站岗,竖着耳朵边听边记。我和我老婆谈恋爱,三个月过去了手都没拉过,领导的事情比女朋友重要多了,哪有空?现在说他们两句还要狡辩,再骂就不干了。汇报不分场合,一点压力都受不了,操心呀。到九原县这才几年,你看我这头发,刚来的时候还能说黑的里面挑白的,现在只能白的里头找黑的。”

        虽然在过往的几年间没少斗智斗勇,可放眼新州市,能让曹立新放胆发发牢骚的也只有梅晓歌了。比起羊汤,他更需要这样一个宣泄的出口。

        其实梅晓歌很能理解曹立新的感受,都是一县主官,即便工作思路各有不同,但上上下下需要面对的各种局面都差不多。看着如今焦头烂额的曹立新,梅晓歌不禁说了一句:“有时候你想做点事情,别人不一定都能理解,沟通很重要。”

        “现在搞点事也太他妈的难了。”

        虽然二人的所思所想未必都是同一个点,但都说出了相同的话。

        “有时候你越着急,它越慢,有些事情不是着急就能办成的。”

        梅晓歌的话既像劝慰又像提醒,可曹立新却不想再聊下去了。他起身推开窗户看着外面说:“前两天我看乔麦的朋友圈发她们的毕业照。咱们什么时候组织在新州的校友聚一下?”

        “每次都说聚,不是你忙就是他忙,回回都聚不齐。”

        见梅晓歌似乎不甚积极,曹立新转过头问:“这次我张罗,挨个打电话落实,你先说你去不去?”

        “学生会曹主席亲自组织,只要不是在市政府念检查,我肯定随叫随到。”梅晓歌立马表态,此刻他已经明白了,曹立新突然张罗同学聚会,要么高升,要么赋闲。结合他刚才说的那些话,很显然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而听到梅晓歌说念检查,曹立新又被触动了:“以后念检查的只有我一个人啦。抵制环保,饮鸩止渴,这两个帽子我已经戴牢了。”

        梅晓歌凑过去给他添了点水:“我刚来的时候也被督察组查过。有些事情还是要早点做,你不做,它就是定时炸弹。明明知道它会响,不知道哪天就炸了。”

        “不是所有人都能和你一样啊,晓歌书记。”曹立新接过茶杯说,“我为什么拼了命地搞经济?当初挖你们的墙脚,艾县长现在见了我都牙痒痒。我愿意当小人吗?说句关起门来的话,你知道我刚到九原县的时候,那些旧数据多吓人?县里的经济产值增长率,两年之内分别上报了83%和92%,我怎么办,我只能跟着提出保80%,争取翻番的增长目标吧?难道我拦腰砍一半?”

        曹立新说得理所当然,可梅晓歌至今都不能认同这个观点:“别的县都不是这样,市里只有咱们两家。我不管别人,这些水分我必须要挤,湿了裤子不要紧,我不想截肢,不想等到炸弹响了。”

        曹立新无奈地一笑:“前面不负责,这种事情就变成了击鼓传花。都不是传花了,传手榴弹,传到谁手里谁完蛋。我都不知道后面的县长怎么当,飞到天上去当啊?炸弹还没响,周围的人就把我掐死了。我没有你的吕青山啊。”

        这话说得悲凉,梅晓歌的脸色也渐渐凝重起来:“我说句你可能不爱听的,不能老指望别人是吕青山。就算是被逼的吧,你也可以是吕青山,我也一样。池子就那么大,水那么多,肯定要溢出来的,到时候都得淹死。人都是自私的,但是水太大了,所有人都心知肚明,每个人都眼睁睁看着不管,决堤的时候,到哪去找救生圈?”

        显然在这些问题上,两个人至今仍是意见相左。曹立新肯定还憋着话,但他最终还是欲言又止地端起了茶杯。

        梅晓歌接着说道:“难是肯定的。不难别人早就办了。都想挤水分,虚数太大了,挤少了不解决问题,挤多了会影响很多东西。但最后还是那句话,你不做,我不做,没有一个人去做。就像你以前说的,只要不是利用职务之便营私舞弊,只要不是借着改革的名义贪赃枉法,就没有绝对的错。”

        “我还说过这种话?”曹立新挤出一个勉强的笑容。

        “七年前在市党校学习,你作为学生代表发言,说老百姓就是把尺子,是个什么样的人,一量定好坏。老说党,党太虚了,他们只看咱们这些活生生的人。看你干了些什么,哪些干好了,哪些干坏了,用了什么人,办了哪些事,功过评判,可不就是这么简单的事情?”

        过往的一幕幕渐次浮现,曹立新叹了口气,悠悠地说:“是啊,话是这么说,想做到,难呀。”

        曹立新下楼之后,梅晓歌望着他的背影,心中五味杂陈。蒋新民刚刚发来了邀请微信:新未来农业园区动工仪式,暂定于下月18日早8点18分举行,恭请梅书记届时莅临指导!


  (https://www.50331.cc/chapter/84158739/160496889.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50331.cc 文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wap.50331.cc